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 转发 (A Chinese Teacher Suggests that "Dragon" should be written as "Loong")
Thread poster: Libin PhD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这也是“胡叼盘”理屈词穷时惯用的说法 Feb 29

hj58 wrote:

我已经翻墙看到外媒的评论了。一位评论员说得很好:“部分外媒煞有介事的伪分析,不过是“逢中必反”。”
ysun wrote:
但不知上网去看需不需要翻墙?如果去那里实地考察,不知需不需要办理出境证?

所以,你确实不必再为 loong 而努力了,可以让“胡叼盘”及其“粉丝”来接盘!那位评论员若有本事就去反驳人家的“伪分析”。扣政治大帽子的做法是文革遗风,也是无能的表现!

不过,建议你不妨考虑一下 Kowloon 这个名称是否需要改成 Kow-loong?总不能把“龙”译为 loon,把“九龙”译为 Nine-loon 吧?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错误的逻辑导致错误的结论 Feb 29

hj58 wrote:

那么 Lee Hsien Loong 是不是注音?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只有这个英文名。美国总统晚宴邀请函上都写的是这个名字。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英文名是 Lee Hsien Loong,没错。但你据此得出结论,“龙”就应该译为 Loong。其实早在18年前,你就以李显龙的姓名为例作为你的论据,但你的逻辑是错误的。错就错在你以点代面、以部分代替全部。所以,你的结论也是错误的。请看《维基百科》关于李显龙的介绍: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李显龙

其中提到:
李在南洋小学、公教中学(Catholic High School)以及国家初级学院受教育。在国家初级学院,他在兼任副教授 Ho Hwee Long 的指导下学会吹单簧管。

那么,这位国家初级学院副教授 Ho Hwee Long 的中文名是什么呢?显然就是以下报道中的何惠农。

80岁何惠农 坚守指挥台50年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arts/story20191105-1002722
1966年,当建国总理李光耀提出在各个学府组建铜管乐队,何惠农正是最早一批响应的教员之一,他当时是本地一所小学的校长。据他回忆,与他同期踏入当年的课外活动中心(ECA Centre)受训的教师共有45名,培训他们的是从英军军乐队请来的管乐专才,共花了一年半时间。训练结束后,他们就在本地各院校接管乐队的指导工作。

从1969年国家初级学院刚刚落成之际,何惠农担任该校管乐队指挥,至今已有50载。他也曾分别为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管乐队执棒,当今政要如李显龙总理、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都曾在他指挥的乐队里演奏。

......

在本地,管乐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何惠农指出,本地第一代作曲家梁荣平曾创作过管乐作品。为了鼓励更多本地作品,国大以何惠农的名义成立了一项乐谱委约基金(Ho Hwee Long Music Score Commission Fund)。该基金用于委约新作,供本地管乐团免费演奏,帮助推动本地管乐的发展。

那么,按照你的逻辑,“农”字是否就应该译为 Long 呢?比方说,“农夫”就应译为 long man 吗?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牛津辞典 Feb 29

hj58 wrote:

我在 2018年和 2021年都向牛津提交过 loong。loong 的使用数量增加越来越快,牛津肯定是注意到的。

牛津辞典早不收入、晚不收入 Chinese dragon,为什么在 loong 突然火爆之前一个月收入 Chinese dragon 了?就是想分化瓦解中国人,让中国人继续和 dragon 为伍。

现在牛津收入不收入 loong 已经无所谓了,如果十几亿中国人坚持使用 loong,不收入是它的尴尬。中国人从小喜欢找标准答案,于是把辞典看得高不可攀。实际上辞典是对文字使用现状的记录,没有什么神秘的。文字变了,辞典必然变,不变就是辞典的错。

[Edited at 2024-02-27 06:03 GMT]

你所说的“十几亿中国人坚持使用 loong”,迄今为止还只是你的美好愿望,或是《中国青年报》所说的“文化幻象”。何来牛津辞典“想分化瓦解中国人”之说?难道牛津辞典也是“逢中必反”?你说,牛津辞典“在 loong 突然火爆之前一个月收入 Chinese dragon”,难道牛津辞典神机妙算,那时就预料到一个月之后“loong 突然火爆”?按照你的意思,难道牛津辞典连“Chinese dragon”都不该收入?

https://www.proz.com/post/3032882#3032882

中青报:“千余汉语词条入牛津词典”的文化幻象
2011年01月11日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1/01-11/2778583.shtml
  牛津词典中汉语外来词破千?2010年年底,一则据说是来自外媒的消息,引发国中诸多文化人的感慨。据说,到2010年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汉语外来语突破1000条,包括“不折腾”、“人肉搜索”、“三俗”等在内的流行语均被牛津收录。然而,旋即就有专家指出,所谓的外媒消息,其实来自国内媒体发表的厦门大学副教授文章,根本就是乌龙一场,该副教授也表示,是翻译出了误差。更让人扫兴的是,牛津英语词典在线支持经理罗斯披露,从2001年到2010年,牛津英语词典只收入了一个汉语词条: “枸杞”。

  ......

  透过“牛津热词”、“节本三字经”这些纷扰的文化事件,不免产生深刻的怀疑,中国文化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不然,何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过分计较他人的态度,总是患得患失,希望得到人家的认可;过分不自信青年学生的鉴别力,总是存有保姆心态,唯恐国人会迷失在文化的十字路口。前者的典型例证还有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后者的典型例证即是挥之不去的精华糟粕论。二者都低估了民众的文化原创能力和甄别能力,无助于新世纪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落入虚妄的文化幻象之中。


QHE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译龙的方法的确很多 Feb 29

“标题里的 loong 就是作者根据他所听到的华人发音而拟定的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在语言学里称为什么呢?要承认有人把 loong 当作名词使用,就这么困难吗?dragon 当然是主要的译龙方法,到今天也是这样。但是这不等于别人不能、不等于别人没有使用其它的译龙方法。

那么“巧克力”、“可口可乐”等等所有音译词不都是“根据发音拟定的一个符号”吗
... See more
“标题里的 loong 就是作者根据他所听到的华人发音而拟定的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在语言学里称为什么呢?要承认有人把 loong 当作名词使用,就这么困难吗?dragon 当然是主要的译龙方法,到今天也是这样。但是这不等于别人不能、不等于别人没有使用其它的译龙方法。

那么“巧克力”、“可口可乐”等等所有音译词不都是“根据发音拟定的一个符号”吗?

李小龙有两个英文名,你说 Lee Siu Loong 是注音,那么李显龙呢?他只有一个英文名 Lee Hsien Loong,这也是注音?

我没有否认 long、lung 都是译龙方法。翻译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的。其他人使用其它译法,不等于 Loong 没有被当作名词使用过。实际上 Google books 里可以查到很多 loong 的运用,我也整理了一些出来,只是这里无法贴图。

难道音译龙的方法很多,它们就都不算名词,而只能算“符号”了?

ysun wrote:

标题里的 loong 就是作者根据他所听到的华人发音而拟定的一个符号。对于“龙字”,根据不同口音就可能拟定出各种不同的符号,如 long、lung、loon、loong 等。Loong 只是众多不同的符号之一。这位 Walker 传教士选择了 loong,但其他作者也许会选择其他符号。

简言之,根据不同发音所产生的不同符号,这句话可以写为:

The X or dragon, as it is commonly translated, is to the Chinese nation all that the eagle is to us, and a great deal more.

但无论以哪个与“龙字”发音对应的符号取代句中的 X,传教士 WALKER 在该句中明确表达的就是:"X is commonly translated as dragon”,此句中,X = loong"。

迄今为止,把“龙”译为 dragon,依然占主导地位。这是常识,跟“感情深浅”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修改时间: 2024-02-29 03:04 GMT]
Collapse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bu zheteng" Feb 29

hj58 wrote:

大不了回到 long 呗

牛津以为玩这些小花样能使中国人回头译龙为 dragon,仍然被妖魔化,太幼稚了。大不了按照拼音字母音译龙:long。日本人的 go(围棋)、sake(清酒)也和英文常用词撞车,再多一个 long(龙)撞车,也无所谓。

威妥玛拼音中龙也是 lung。loong 和 lung 有关也无所谓。

2006年时人们提了很多译龙方案:liong,lioong,londeity,loung,luang,lorng。总有一个能够用。都不能用就再创造。

就这点小事还能憋死中国人?

“大不了回到 long 呗”?

将龙改译为 loong” 八字还没一撇,何来“回到 long”一说?再说,改来改去那么容易吗?单说香港,就有多少带“龙”字的路名、地区名、企业名、学校名?更别提全国各地的城市乡镇了。一句话就能轻松地改回来吗?

“不折腾” translated into "bu zheteng"
https://www.proz.com/post/3031913#3031913



建国初和文革大改地名的教训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944226?utm_id=0

红卫兵们完全歪曲了这条街本来的含义。为了大造“革命”声势,和表示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坚决彻底,他们上下左右串联,不惜兴师动众,举行了更改该街名的特大规模的庆祝和游行示威活动。1966年8月20日红卫兵们在街头贴出了要把扬威路改为“反修路”的大字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他们四处串联,要召开一个反修路命名大会,竟有上千个单位报名参加。经过几天的筹备,临时搭起了主席台,还用红油漆在街名牌上写了“反修路”三个字。8月29日召开了有几十万人参加的命名大会(红卫兵们自称有一百〇一万人参加),会后几十万红卫兵和来自工厂、机关、近郊农村的造反派们列队游行示威。在“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的一片吼声中,从“反修路”和苏联驻华大使馆门前通过。几十万人整整走了两天一夜,才全部通过。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驻华大使馆门前这条“扬威街”的路名有什么问题?却在文革初期被这帮“没头脑与不高兴”的“红”卫兵改成了“反修路”!从1960年起,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公开恶化,中国称苏联为“修正主义”、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两国军队在黑龙江边境真刀真枪地开战之后又称其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 dragon 还是 polar bear?)。那么,中国人在其驻华大使馆门前“扬威”能有什么问题?1949年以后,北京就陆续修改了一些路名。文革爆发之后,则掀起了一股大改路名、单位名的高潮。当时,北京“东交民巷”被改为“反帝路”(其实那条路上还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使馆,不过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国家都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有些名称改得十分荒唐可笑!例如,当时连“和平”也成了一个贬义词。所以,北京的和平里被改成了“革命里”,和平里医院被改成了“革命医院”(革人命的医院?)、和平里托儿所被改成了“红卫兵托儿所”(红卫兵托儿之场所?),等等。

北京马路边的路牌都是钢板上镀搪瓷的,成本很高。被改的路名又极多。所以,北京制造路牌的许多工厂即使加班加点也供不应求!后来,被改名的几百条路名基本上都恢复了原名。等到那时,原来拆下的旧路牌恐怕都已经报废处理掉,又得重新制作!原先改名的企事业单位,在恢复原名后也是如此。不仅仅是门口的招牌要改回来,连公文信笺、信封、公章都得改回来!因此,浪费了大量资金、精力和时间。所以,这帮“没头脑与不高兴”的“红”卫兵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着性子来、脑袋一热就出馊主意、就采取行动!



没头脑和不高兴 (1962)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dAFYBAwgA

[修改时间: 2024-02-29 07:32 GMT]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很容易反驳伪评论 Feb 29

伪评论的一大特点就是认为这次改译龙是中国的官方行为。但事实上,官方是反对改译的,是民间在折腾而已,别人如果不知道,从头看过这个帖子的人应该是知道的。官媒只是后来面对民间大量使用 loong 跟进报道而已。

伪评论者连这个基本事实都不知道,就大发议论,早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

前几天有人贴出截图,九龙过去的确曾经被译为 Kowloong。

ysun wrote:

所以,你确实不必再为 loong 而努力了,可以让“胡叼盘”及其“粉丝”来接盘!那位评论员若有本事就去反驳人家的“伪分析”。扣政治大帽子的做法是文革遗风,也是无能的表现!

不过,建议你不妨考虑一下 Kowloon 这个名称是否需要改成 Kow-loong?总不能把“龙”译为 loon,把“九龙”译为 Nine-loon 吧?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我问的是这是不是注音。 Feb 29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英文名是 Lee Hsien Loong,没错。”

我问的是“那么 Lee Hsien Loong 是不是注音?”

因为你说 Lee Siu Loong 只是注音。所以我才问这个问题。


ysun wrote:

hj58 wrote:

那么 Lee Hsien Loong 是不是注音?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只有这个英文名。美国总统晚宴邀请函上都写的是这个名字。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英文名是 Lee Hsien Loong,没错。但你据此得出结论,“龙”就应该译为 Loong。其实早在18年前,你就以李显龙的姓名为例作为你的论据,但你的逻辑是错误的。错就错在你以点代面、以部分代替全部。所以,你的结论也是错误的。请看《维基百科》关于李显龙的介绍: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李显龙

其中提到:
李在南洋小学、公教中学(Catholic High School)以及国家初级学院受教育。在国家初级学院,他在兼任副教授 Ho Hwee Long 的指导下学会吹单簧管。

那么,这位国家初级学院副教授 Ho Hwee Long 的中文名是什么呢?显然就是以下报道中的何惠农。

80岁何惠农 坚守指挥台50年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arts/story20191105-1002722
1966年,当建国总理李光耀提出在各个学府组建铜管乐队,何惠农正是最早一批响应的教员之一,他当时是本地一所小学的校长。据他回忆,与他同期踏入当年的课外活动中心(ECA Centre)受训的教师共有45名,培训他们的是从英军军乐队请来的管乐专才,共花了一年半时间。训练结束后,他们就在本地各院校接管乐队的指导工作。

从1969年国家初级学院刚刚落成之际,何惠农担任该校管乐队指挥,至今已有50载。他也曾分别为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管乐队执棒,当今政要如李显龙总理、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都曾在他指挥的乐队里演奏。

......

在本地,管乐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何惠农指出,本地第一代作曲家梁荣平曾创作过管乐作品。为了鼓励更多本地作品,国大以何惠农的名义成立了一项乐谱委约基金(Ho Hwee Long Music Score Commission Fund)。该基金用于委约新作,供本地管乐团免费演奏,帮助推动本地管乐的发展。

那么,按照你的逻辑,“农”字是否就应该译为 Long 呢?比方说,“农夫”就应译为 long man 吗?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牛津不必神机妙算 Feb 29

牛津不必神机妙算。近年来 loong 的运用急剧增加,任何人稍微注意一下就能知道,如果说牛津突然添加 Chinese dragon 是巧合的话,那也太巧了。而且牛津长期不收入 loong,最近突然收入了 loong,这也是巧合?两个巧合都是巧合,那就不是巧合了。

牛津收入不收入 Chinese dragon 是无所谓的。如果它真心研究译龙方法的话,理应不难发现十九世纪就有 loong 这个译法,连我
... See more
牛津不必神机妙算。近年来 loong 的运用急剧增加,任何人稍微注意一下就能知道,如果说牛津突然添加 Chinese dragon 是巧合的话,那也太巧了。而且牛津长期不收入 loong,最近突然收入了 loong,这也是巧合?两个巧合都是巧合,那就不是巧合了。

牛津收入不收入 Chinese dragon 是无所谓的。如果它真心研究译龙方法的话,理应不难发现十九世纪就有 loong 这个译法,连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都发现了,何况它是专业研究者?如果说现代的运用,那么从 2006年以来是不断增加的,而且也不是少数人小打小闹,loong 早已大量走上国际新闻。

loong 得到广泛运用,当然是我的理想,但是 loong 已经得到很多运用,不是“幻象”。我们的确不应该有文化幻象,我也不是 2006年就向牛津提交 loong 的,而是 2018年才第一次提交,那时仅仅牛津承认的中国日报已经使用了很多次 loong。

牛津是不是逢中必反,我没有去统计过,但是从它的这两次行为看,它的工作人员至少是不愿意看见中国人自己掌握译龙主动权的。

ysun wrote:

你所说的“十几亿中国人坚持使用 loong”,迄今为止还只是你的美好愿望,或是《中国青年报》所说的“文化幻象”。何来牛津辞典“想分化瓦解中国人”之说?难道牛津辞典也是“逢中必反”?你说,牛津辞典“在 loong 突然火爆之前一个月收入 Chinese dragon”,难道牛津辞典神机妙算,那时就预料到一个月之后“loong 突然火爆”?按照你的意思,难道牛津辞典连“Chinese dragon”都不该收入?

https://www.proz.com/post/3032882#3032882

中青报:“千余汉语词条入牛津词典”的文化幻象
2011年01月11日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1/01-11/2778583.shtml
[/quote] ▲ Collapse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现在看来不需要回去了 Feb 29

现在看来不需要去使用 long 了,因为牛津所谓 loong 是肺,只是牛津的一次乌龙。


ysun wrote:

“大不了回到 long 呗”?

将龙改译为 loong” 八字还没一撇,何来“回到 long”一说?再说,改来改去那么容易吗?单说香港,就有多少带“龙”字的路名、地区名、企业名、学校名?更别提全国各地的城市乡镇了。一句话就能轻松地改回来吗?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译龙为 loong 的依据 Feb 29

“那么,按照你的逻辑,“农”字是否就应该译为 Long 呢?”

我的逻辑是:译龙为 dragon 是错误的?那就改译呗。最简单常见的方法是音译,现成的音译法是汉语拼音 long,但是和英语常用词 long 撞车了,那就加一个 o,以示区别。

在呼吁改译龙为 loong 时,借用李小龙和李显龙的名字,只是说明 loong 这个词不存在负面影响。

农有什么必要改译?讨
... See more
“那么,按照你的逻辑,“农”字是否就应该译为 Long 呢?”

我的逻辑是:译龙为 dragon 是错误的?那就改译呗。最简单常见的方法是音译,现成的音译法是汉语拼音 long,但是和英语常用词 long 撞车了,那就加一个 o,以示区别。

在呼吁改译龙为 loong 时,借用李小龙和李显龙的名字,只是说明 loong 这个词不存在负面影响。

农有什么必要改译?讨论问题时不能赌气,会伤身体的。


ysun wrote: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英文名是 Lee Hsien Loong,没错。但你据此得出结论,“龙”就应该译为 Loong。其实早在18年前,你就以李显龙的姓名为例作为你的论据,但你的逻辑是错误的。错就错在你以点代面、以部分代替全部。所以,你的结论也是错误的。请看《维基百科》关于李显龙的介绍: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李显龙

其中提到:
李在南洋小学、公教中学(Catholic High School)以及国家初级学院受教育。在国家初级学院,他在兼任副教授 Ho Hwee Long 的指导下学会吹单簧管。

那么,这位国家初级学院副教授 Ho Hwee Long 的中文名是什么呢?显然就是以下报道中的何惠农。

80岁何惠农 坚守指挥台50年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arts/story20191105-1002722
1966年,当建国总理李光耀提出在各个学府组建铜管乐队,何惠农正是最早一批响应的教员之一,他当时是本地一所小学的校长。据他回忆,与他同期踏入当年的课外活动中心(ECA Centre)受训的教师共有45名,培训他们的是从英军军乐队请来的管乐专才,共花了一年半时间。训练结束后,他们就在本地各院校接管乐队的指导工作。

从1969年国家初级学院刚刚落成之际,何惠农担任该校管乐队指挥,至今已有50载。他也曾分别为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管乐队执棒,当今政要如李显龙总理、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都曾在他指挥的乐队里演奏。

......

在本地,管乐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何惠农指出,本地第一代作曲家梁荣平曾创作过管乐作品。为了鼓励更多本地作品,国大以何惠农的名义成立了一项乐谱委约基金(Ho Hwee Long Music Score Commission Fund)。该基金用于委约新作,供本地管乐团免费演奏,帮助推动本地管乐的发展。

那么,按照你的逻辑,“农”字是否就应该译为 Long 呢?比方说,“农夫”就应译为 long man 吗?

Collapse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教授,赌气确实是会伤身体的! Feb 29

hj58 wrote:

讨论问题时不能赌气,会伤身体的。

hj58 wrote:

“还有某些观点恕我不能苟同”

你同意和不同意都没有用。反正现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译龙为 loong 了,一些外国人也这样翻译了。你愿意龙和 dragon 为伍,但是别人不愿意。你是拦不住的。


Huijun Suo wrote:

你看牛津辞典也只列了Chinese Dragon,你觉得将来会列入Loong?

人名含有loong,这和推广龙翻译为loong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是一个记音符号(在大陆为long),后者按你们的意思,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形象,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信息量比记音符号要丰富得多。

还有某些观点恕我不能苟同:
......


hj58 wrote:

现在不必费心反对 loong 了,你早先咋不说李小龙(Lee siu loong)是 loon?李显龙(Lee Hsien loong)是 loony?

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坚持译龙为 dragon。

Huijun Suo wrote:

你看牛津辞典也只列了Chinese Dragon,你觉得将来会列入Loong?

人名含有loong,这和推广龙翻译为loong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是一个记音符号(在大陆为long),后者按你们的意思,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形象,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信息量比记音符号要丰富得多。

还有某些观点恕我不能苟同:
......

讨论翻译问题时应保持学者风度,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更不能给别人扣帽子或进行人身攻击。否则,不但违反论坛规则,还恰恰证明自己无理!

赌着气讨论问题,不仅会伤自己的身体,还于事无补,等于浪费大家的时间!


[修改时间: 2024-02-29 17:14 GMT]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Feb 29

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反对改译者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十几年了,风风雨雨 loong 都走过来了,再说什么有什么意义?而且也没有新的话,都是 2006年就说过的。李小龙 1951年就使用这个艺名了,七十多年了,也没见有人说他是 loon,是 loony。


ysun wrote:

hj58 wrote:

讨论问题时不能赌气,会伤身体的。

hj58 wrote:

“还有某些观点恕我不能苟同”

你同意和不同意都没有用。反正现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译龙为 loong 了,一些外国人也这样翻译了。你愿意龙和 dragon 为伍,但是别人不愿意。你是拦不住的。


Huijun Suo wrote:

你看牛津辞典也只列了Chinese Dragon,你觉得将来会列入Loong?

人名含有loong,这和推广龙翻译为loong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是一个记音符号(在大陆为long),后者按你们的意思,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形象,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信息量比记音符号要丰富得多。

还有某些观点恕我不能苟同:
......


hj58 wrote:

现在不必费心反对 loong 了,你早先咋不说李小龙(Lee siu loong)是 loon?李显龙(Lee Hsien loong)是 loony?

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坚持译龙为 dragon。

Huijun Suo wrote:

你看牛津辞典也只列了Chinese Dragon,你觉得将来会列入Loong?

人名含有loong,这和推广龙翻译为loong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是一个记音符号(在大陆为long),后者按你们的意思,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形象,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信息量比记音符号要丰富得多。

还有某些观点恕我不能苟同:
......


 
hj58
hj58
Local time: 02:15
English
介绍一件史实: Feb 29

介绍一件史实:

  黄定国(Henry Kwock Wong)1907年4月29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他积极参与唐人街的商业和公民协会,他是《中国文摘》、《中国世界》、《东西方》、《亚洲周刊》等多家刊物的记者。他也是一名商人,拥有多家企业。他是 1963年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的创始成员和热心支持者,对美籍华人历史有着长期的兴趣。1978年,他获得了美国公共服务协会颁发的杰
... See more
介绍一件史实:

  黄定国(Henry Kwock Wong)1907年4月29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他积极参与唐人街的商业和公民协会,他是《中国文摘》、《中国世界》、《东西方》、《亚洲周刊》等多家刊物的记者。他也是一名商人,拥有多家企业。他是 1963年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的创始成员和热心支持者,对美籍华人历史有着长期的兴趣。1978年,他获得了美国公共服务协会颁发的杰斐逊奖。他于 1985年1月13日在旧金山去世。1987年,《旧金山调查者》报把他评为一百年来一百零一位最令人难忘的旧金山人之一。

  1961年,黄定国主编出版了英文书籍 San Francisco Chinatown on Parade in Picture and Story(中文书名是“三藩市华埠之巡礼:照片和报道”),书里写道:“Unlike the evil dragon of the West, the Chinese Dragon is a beneficent and gracious creature and is worshipped as the divine ruler of Lakes, Rivers and Seas. It is the powerful yet gentle "Loong" that brings rains to the earth, hastens the crops and cools the toiling farmers.”(和西方邪恶的杜拉根兽不同,中国龙是行善的、仁慈的生物,被尊为江河湖海的神圣统治者。龙是强大而温和的,它给大地带来雨水,促进作物生长,给辛苦的农民带来凉爽。)

  这是笔者目前检索到的最早的由华人译龙为 loong 的实例。
Collapse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Taikonaut Feb 29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38387

查阅一些资料后发现,“taikonauts”一词由中文“太空”的拼音和英语“astronauts”组成,最早于1998年由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提出,随后被另一名中国航天爱好者陈蓝发扬光大。其中故事,颇为有趣。

......

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似乎是从2008年起才开始大力宣传 taikonaut 一词。

牛津辞典也收入了 Taikonaut,并指出,该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看来,牛津辞典收入了该词,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和中国航天爱好者陈蓝功不可没!

https://www.oed.com/search/dictionary/?scope=Entries&q=taikonaut

taikonaut, n.
A Chinese astronaut.

牛津辞典列入的 Taikonaut 似乎只是指中国的航天员。

La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也收入了 taikonaut 一词:

https://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taikonaut

taikonaut
an astronaut from China

这一解释也许比牛津辞典的范围扩大了一些,可以理解为也包括中国国外的华裔宇航员,例如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维基百科称王赣骏为 "Chinese-born American scientist"以及"American astronaut",于1940年6月16日出生於中国的江西省。王赣骏是全世界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他之后,又有几位美籍华人成为宇航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王赣骏

维基百科还描述了一段关于王赣骏的轶事:
逸聞

王赣骏被美國太空總署遴選為STS-51-B任务太空梭成員后,得知按慣例每位太空人可以帶一面自己出生地的國旗跟著升空。王赣骏携带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并在太空展示。这面国旗宽61厘米、长96厘米,由王赣骏在美国定做,尺寸基本标准,但五星的比例有些偏差。1985年7月6日至20日,王赣骏偕妻子冯雪平及儿子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的邀请访问中国大陆。7月9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与时任总理赵紫阳会面时,他将这第一幅由人类带上太空[註 1]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赠给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后来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此行他还前往西安、桂林、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参观访问并发表学术报告。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館透過正式外交管道向美國政府交涉,不准王赣骏攜帶中華民國國旗,理由是那不是他出生地的「國旗」。他後來得知太空人臨行前唯一有隱私的位置是「内衣」後,一不作二不休把中華民國國旗藏匿在内衣里伴隨升空。1985年8月3日,王贛駿到访臺灣,把这面國旗交給时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俞國華。

对于携带中国国旗一事,他在2005年回忆说“我当时是希望国家安定团结,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带中国国旗,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忘本。


https://baike.baidu.com/item/王赣骏/3515468

百度百科也叙述了这些轶事,但只提及“王赣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带上太空,并1984年在“挑战者”航天飞机上展示了五星红旗;1985年7月王赣骏偕妻子冯雪平及儿子访问中国大陆,将他带上太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赠给中国政府。”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2:15
English to Chinese
+ ...
专访NASA华裔科学家:美国航天事业强大的原因何在 Feb 29

https://www.voachinese.com/a/nasa-chinese-american-scientists-20210519/5897078.html

为了世界上某些地区的读者能避免“翻墙”所遇到风险和麻烦,恕我在此占用较大篇幅引述此报道的全文,如下:

专访NASA华裔科学家:美国航天事业强大的原因何在


NASA宇航员林其儿(Kjell Lindgren)接受美国之音专访

华盛顿 —

五月是美国亚太裔传统月,多年来亚太裔人士为美国做出许多贡献,在美国引以为豪的航天领域更是如此。上个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机智号火星直升机成功完成首飞,对直升机进行地面模拟测试的华裔女科学家艾米·关功不可没。美国之音最近专访了艾米·关和另一位华裔宇航员林其儿,听他们讲述美国亚裔的航天故事。


NASA华裔女科学家艾米·关(中间)在给来访者讲解。(Courtesy NASA/JPL-Caltech)

华裔女科学家艾米·关(Amiee Quon)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机械集成工程师。她出生于华人科学世家,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学习数学和计算机,曾为NASA做过科研工作。她自己则是学机械工程出身,完成学业后就一直在NASA工作。

她说:“我从小就想在航天业工作。小时候在休斯顿长大,不远处就是约翰逊航天中心,所有宇航员都在那里。当然,那时觉得太空真的很酷,一想到离自己这么远的东西,我就觉得很有趣。除此之外,1997年,当喷气推进实验室把旅居者号火星车降落在火星上,还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我看到它,就想哇,这真的很酷。”

与她一样从小就怀揣航天梦的还有首位台湾出生的宇航员林其儿(Kjell Lindgren)。他的母亲是台湾人,父亲是瑞典裔。他有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学习背景,参加过美国空军,并做过外科医生。

他说:“从我记事起,我就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我想我是受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启发。我喜欢阅读,读那些故事,然后我记得很清楚,我在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把电视带进了教室,我们观看了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发射,就在那时我意识到,科幻可以变为现实,有可能在星空之间生活和工作。当时这个梦想在我的脑海中巩固了。从那时起,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宇航员是多么具有挑战性,竞争如何激烈。但这个目标我一直留在心里,同时追求其他的目标,我一直非常热衷在空军服役,在医学界工作。但是有机会成为一名宇航员为国家服务真是荣幸。”

林其儿2015年7月22日参与远征“44/45”任务,曾在国际空间站待了141天才回到地球。他还被指派为NASA SpaceX 载人4号任务的指挥官,将于2022年再次进入国际空间站。

但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林其儿在空军服役期间学习驾驶飞机,想通过成为战机飞行员走上成为宇航员的道路,但因为有哮喘,不仅被禁止飞行,还被迫退役。

“我努力了十几年成为飞行员并最终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在我脑海里破灭了。因为健康因素从空军退役就无法成为宇航员。成为一名飞行员,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梦想被完全抹杀。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时刻。我觉得自己在绝望的谷底。” 林其儿说。

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林其儿进入医学院学习,希望能找到新的道路。同时,他的哮喘诊断被清除,他又可以继续宇航员之梦。

“那曾像是诅咒的一天,其实是一种祝福,因为当我回首过往,如果我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并开始工作,我今天就不会在这里。因此,认识到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时刻,这样的障碍,实际上可以成为好事,实在令人惊喜。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是我试图保持并与他人分享的。”

NASA员工群体日益多元化

NASA越来越包容和开明的环境也对两位华裔科学家实现梦想形成了助力。

亚裔学生普遍被认为学习成绩好,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但是在美国航天界,亚裔是绝对的少数族裔。近年来,通过各种努力,情况有了相当的变化。根据2020年的数据,NASA拥有近1万7000名员工。其中约71%的员工是白种人,大约8%是亚太裔。而在1970年,白人员工超过95%,亚太裔仅占0.7%。

"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为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包括NASA的任务和成功,"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本月在一份声明中说。"拜登-哈里斯政府和NASA致力于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欢迎、尊重、连结所有员工,并与他们互动。”

艾米·关也表示,在她于NASA工作的10年里,看到了不少改变。

“如今,航天工业实际上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的10年里,虽然这里男性依然占多数,但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此外,我们还在推动更多的多元化,包括与以有色人种为主体的工程师协会进行外联活动。人们拥有不同的背景对于从事某些项目确实很有帮助,因为他们会带来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可以把他们的经验添加进来。”

宇航员林其儿说:“我非常高兴看到NASA认识到背景、种族和技能多元化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我看到这反映在我们的宇航员队伍中,也反映在我们的工作人员队伍中。当我们能够不断获得技能、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在一起。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真的为成功做好了准备。”

包容和多样性造就了美国的太空优势

很多人把NASA一直以来的成就归功于美国先进的教育、开明民主的政治以及雄厚的财力。两位亚裔科学家说,NASA在太空的优势与科研团队的包容和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

艾米说:“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我们对每个人带来的那些不同的想法更开放一点,我们通过尝试来决定哪个想法更优越。”

林其儿则认为,这种包容和多样性也包括了对其它国家的包容与合作,这使美国在太空领域逐渐变得强大。

他说,“如果我们回顾六十年代的竞争,那真的是美国成功的动力。它促使我们做到最好,并做所有必要的工作让我们登上月球。我认为,即使在今天,NASA也把空间和科学作为一股团结的力量。当我想到国际空间站和我们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时,包括日本、德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国际伙伴都参与了这个现代工程奇迹。就在几十年前,这几个核心国家曾经是我们致命的敌人,但现在,我们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为共同利益一起努力,真是令人惊奇。”

5月19日,中国航天局的祝融号火星车向地球发回了登陆火星后的第一批照片,NASA局长纳尔逊当天向中国宇航局表示了祝贺。

纳尔逊说:"随着国际科学机器人探测器群体在火星上壮大,美国和世界期待着看到祝融号的发现,增进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了解。我期待着未来的国际发现,这将为人类登陆火星提供信息和发展所需的能力。”

林其儿表示,各国应该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贡献,包括中国。

他说,“如果政治是一艘船,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吹,空间站都是龙骨。空间站计划是一种稳定的力量,使各国伙伴有机会合作,共同交流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作为全球努力的重要探索,每一个里程碑都有助于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因此,我们当然期待着中国为更好地了解宇宙做出的贡献。”


 
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To report site rules violations or get help, contact a site moderator:


You can also contact site staff by submitting a support request »

“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 转发 (A Chinese Teacher Suggests that "Dragon" should be written as "Loong")






Wordfast Pro
Translation Memory Software for Any Platform

Exclusive discount for ProZ.com users! Save over 13% when purchasing Wordfast Pro through ProZ.com. Wordfast is the world's #1 provider of platform-independent Translation Memory software. Consistently ranked the most user-friendly and highest value

Buy now! »
Trados Business Manager Lite
Create customer quotes and invoices from within Trados Studio

Trados Business Manager Lite helps to simplify and speed up some of the daily tasks, such as invoicing and reporting, associated with running your freelance translation business.

More 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