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 |
Off topic: 不翻译时聊电影(Translations and Movies) Thread poster: chance (X)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Chinese to English + ... Oscar Performance | Jun 21, 2020 |
ysun wro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ivia_de_Havilland
Olivia de Havilland 在 Gone with the Wind 这部电影中,表演也非常优秀。因此她也获得了1940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提名,但最后是 Hattie McDaniel 荣获此奖。Olivia de Havilland 于1946年和1947年连续两届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还获得过许多其他大奖,包括 National Medal of Arts。今年7月1日,Olivia de Havilland 就要迎来她的 104 岁华诞。
I would say! Olivia de Havilland definitely deserved an Oscar for her performance in "Gone with the Wind" ... | |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Chinese to English + ... Speak of Faking a Southern American English Accent ... | Jun 21, 2020 |
Double-O Seven star Daniel Craig had to do a pretty funny one in last year's "Knives Out" ...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English to Chinese + ...
wherestip wrote:
I would say! Olivia de Havilland definitely deserved an Oscar for her performance in "Gone with the Wind" ...
所以,要在 Hattie McDaniel 和 Olivia de Havilland 两位被提名者中挑选出一位获奖者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Olivia de Havilland as Melanie Hamilt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aDl0OfIf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ygLFXDwDE
顺便我得更正一下,Olivia de Havilland 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分别是1947年(1946 film "To Each His Own")和1950年(1949 film "The Heiress")。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演技终于使她成为著名的影后。
[Edited at 2020-06-22 03:57 GMT] | | |
David Lin United Kingdom Local time: 01:43 Member (2013) English to Chinese + ... Moderator of this forum
香港電影界翻譯荷里活的電影名字,是素來出名的。電影明星的中文名字,也譯得一絕,是創意翻譯 transcreation 的始祖,值得我們學習。例如,慧雲李 (Vivien Leigh)、夏蕙蘭 (Olivia de Havilland)。男明星 奇勒基寶(Clark Gable),辛康納利 (Sean Connery) 加上打不死別號 《鐵金剛 007》,數不勝數。觀眾大都讀得朗朗上口、寫和記都非常容易。這對於影片賣座,以及商業廣告推廣等,絕對有... See more 香港電影界翻譯荷里活的電影名字,是素來出名的。電影明星的中文名字,也譯得一絕,是創意翻譯 transcreation 的始祖,值得我們學習。例如,慧雲李 (Vivien Leigh)、夏蕙蘭 (Olivia de Havilland)。男明星 奇勒基寶(Clark Gable),辛康納利 (Sean Connery) 加上打不死別號 《鐵金剛 007》,數不勝數。觀眾大都讀得朗朗上口、寫和記都非常容易。這對於影片賣座,以及商業廣告推廣等,絕對有幫助。也是香港的歷史遺產 (不只是李小龍了)。
▲ Collapse |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20:43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港式俗語竟然來自電影譯名: | Jun 21, 2020 |
亂過亂世佳人 from Gone With The Wind - very chaotic; very messy
賓虚噉嘅場面 from Ben Hur - scene of a massive crowd; a massive gathering | | |
David She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7:43 English to Chinese + ... Hong Kong vs. Shanghai of the 1930s | Jun 21, 2020 |
David Lin wrote:《亂世佳人》是經典譯名
香港電影界翻譯荷里活的電影名字,是素來出名的。......
David,
It is hard to say who was taking the lead in embracing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From fashion trends, horse racing, cars to movies, everything American was selling like hot cakes in the Shanghai of the 1930s, although it was known as "Paris of the Orient" rather than New York of.., probably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ong sisters who were American educated. I was told by an old movie fan of Shanghai that she'd spend more time at the "Cathy" (国泰电影院)than on the Mahjong table that many of the rich ladies ditched her as friend, until they found out why and flocked to the movie theater with her.
If Hollywood had a new movie debuted this month in the USA, Shanghai would have it next month in Chinese. Although I am not a Shanghainese, but this, as I understand, is part of what the residents of the city are referring to when they say "老上海". | | |
David Lin United Kingdom Local time: 01:43 Member (2013) English to Chinese + ... Moderator of this forum
是啊!
還有,令我想起奇連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的 《獨行俠連環奪命槍》(A Fistful of Dollars) 開始了傳奇電影人物 “獨行俠” 這個街知巷聞的稱號,應用在日常生活以形容一個人喜歡獨來獨往,來去自如。
1964年:《獨行俠連環奪命槍》(A Fistful of Dollars)
1965年:《獨行俠江湖伏霸》(For a Few Dollars More)
1966年:《獨行俠決鬥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尊榮 (John Wayne) 1940 年的 《飛虎隊》(Flying Tigers) 竟然被套用到警察特種任務連的俗稱。
除了歐美電影,日本電影名稱對香港生活語言影響甚大,例如,由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的《羅生門》(Rashomon 1950)。當我們對某事情各執己見,真相難以大白,都會説這是 “羅生門效應”。
還有很多,很多....
pkchan wrote:
亂過亂世佳人 from Gone With The Wind - very chaotic; very messy
賓虚噉嘅場面 from Ben Hur - scene of a massive crowd; a massive gathering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20:43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English to Chinese + ... 内地最早翻译 “Gone with the Wind” 的是傅东华先生 | Jun 22, 2020 |
内地有许多“Gone with the Wind”的中译本。不知这些版本的出版社在翻译之前是否获得版权拥有者的授权?"Gone with the Wind" 的作者 Margaret Mitchell 于1949年8月16日去世。按照法律规定,她去世后70年内版权仍然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1990年生效的。在那之前,只要有出版社同意出版,似乎谁都可以翻译,所以才会有众多版本。我初步查了一下,内地最早翻译 “Gone with t... See more 内地有许多“Gone with the Wind”的中译本。不知这些版本的出版社在翻译之前是否获得版权拥有者的授权?"Gone with the Wind" 的作者 Margaret Mitchell 于1949年8月16日去世。按照法律规定,她去世后70年内版权仍然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1990年生效的。在那之前,只要有出版社同意出版,似乎谁都可以翻译,所以才会有众多版本。我初步查了一下,内地最早翻译 “Gone with the Wind” 的是傅东华先生。他于1940年“应邀翻译此书”,应该是获得授权的。
傅译版《飘》——不可复制的惊艳
http://www.bfwx.org/a/wenxue/waiguo/2017/0418/6768.html
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出版于1936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1939年好莱坞斥巨资拍摄了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1940年在上海公映,引起极大轰动。在此背景下,傅东华先生应邀翻译此书。
https://baike.baidu.com/item/傅东华
[Edited at 2020-06-22 20:05 GMT] ▲ Collapse | | |
David Lin United Kingdom Local time: 01:43 Member (2013) English to Chinese + ... Moderator of this forum
是的,傅东华的应是最早译本,但是书名为《飘》,不是 《乱世佳人》。 Amazon 網站有此紀錄:
飘(傅东华译本)【《乱世佳人》原著小说,最畅销译本!Gone with the Wind 同步出版的译本,历来被誉为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摹本!】
编辑推荐
《飘》为 Gone whith the Wind 的译本,译于1940 年,与原作出版同步,具有收藏价值。《飘》历来被誉为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摹本,《飘》被推为21世纪现代女性必读的 "人生四书" 之一。乱世佳人郝思嘉将告诉你如何与残酷的现实抗争、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不轻言放弃,成功就在你手中。
傅东华的译本《飘》在一代中国读者中影响十分深远。在今天看来,他的译本用语灵活多变,行文自然,清楚明了。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的归化处理,也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从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中得到理论支持。
https://www.amazon.cn/dp/B07HW1HJC4
據 PK Chan 引述,原來陳良廷是廣東老鄉,潮州人,和香港富商李嘉誠同鄉喔
陈良廷,1929 年出生,广东潮阳人。
Wikipedia 記載 Gone with the Wind 於 1940 年 10 月 29 日在英屬香港首映時,已用《亂世佳人》為片名。看來有可能是先有戲名,才有小說的譯名 《飄》吧。
另外,陳良廷有電影字幕翻譯背景,怪不得他會採用《亂世佳人》為書名,這樣更切合原小說的戰爭大時代背景。無論商業和文學上,都因此同時加值。
陳良廷 1929 年生於廣東省潮陽縣,中學就讀於上海光華實驗中學,1947 年被光華大學(現華東師範大學)錄取。畢業後,他擔任華納電影公司上海分公司字幕翻譯,編輯電影刊物《水銀燈》。1951 年起開始參與外國文學翻譯,1960年代時任職於上海市編譯所,1978 年起研究譯介美國當代戲劇和流行小說。2003 年,陳良廷獲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此外,他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2020 年 4 月 23 日,陳良廷逝世,享耆壽 91 歲。
此鏈結顯示陳良廷的早期譯本(下冊),也是上海譯文出版社。
https://archive.org/details/luanshijiaren0002unse/mode/2up | | |
pkcha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20:43 Member (2006) English to Chinese + ... 《乱世佳人》5个汉译本谁更火 | Jun 22, 2020 |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0:52 新浪教育
翻译的时候,当你仅参考一家的文章叫做“剽窃”,而参考多家的文章就叫“研究”了。下面是《乱世佳人》开篇的五个译本,让我们来“研究”一番,评评孰优孰劣。
GONE WITH THE WIND
CHAPTER 1
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 See more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0:52 新浪教育
翻译的时候,当你仅参考一家的文章叫做“剽窃”,而参考多家的文章就叫“研究”了。下面是《乱世佳人》开篇的五个译本,让我们来“研究”一番,评评孰优孰劣。
GONE WITH THE WIND
CHAPTER 1
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But it was an arresting face, pointed of chin, square of jaw. 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ly tilted at the ends.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rows 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white skin--that skin so prized by Southern women and so carefully guarded with bonnets, veils and mittens against hot Georgia suns.
1 傅东华,1940 译本
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似的。原来这位小姐脸上显得混杂着两种特质:一种是母亲给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给她的豪爽。因为她母亲是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父亲是个皮色深浓的爱尔兰人,所以遗传给她的气质难免不调和。可是质地虽然不调和,她那一张脸蛋儿确实在迷人得很,下巴额尔尖尖的,牙床骨儿方方的。她的眼珠子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一丝儿茶褐,周围竖着两撇墨墨的蛾眉,在她那木兰花一般白的皮肤上,划出两条异常惹眼的斜线。就是她那一身皮肤,也正是南方女人最喜爱的,谁要长着这样的皮肤,就要拿帽子,面罩,手套之类当心保护着,舍不得让那太热的阳光晒黑。
2 戴侃&李野光译本
思嘉"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她脸上有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来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混在一起显得不太协调,但这张脸上尖尖的下巴和四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显得韵味十足,上面是两条墨黑的浓眉斜在那里,给她木兰花般白皙的肌肤划上十分分明的斜线,这样白皙的皮肤对南方妇女是极其珍贵的。她们常常用帽子、面纱和手套把皮肤保护起来,以防受到佐治亚炎热太阳的暴晒。
3 陈廷良 译本
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一旦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她脸蛋上极其明显地融合了父母的容貌特征,既有母亲那种沿海地区法国贵族后裔的优雅,也有父亲那种肤色红润的爱尔兰人的粗野。不过这张脸还是挺引人注目,尖尖的下巴颏儿,方方的牙床骨儿。眼睛纯粹是淡绿色的,不带一点儿淡褐色,眼眶缀着浓密乌黑的睫毛,稍稍有点吊眼梢。上面是两道又浓又黑的剑眉,在木兰花似的洁白皮肤上勾画出两条触目惊心的斜线。那种皮肤深受南方妇女珍视,而且她们总是戴上帽子、面纱和手套,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免得给佐治亚的烈日晒黑。
4 黄怀仁&朱攸若 译本
斯卡利特奥哈拉长得不算美,但男人常常还来不及端详她的姿容,就被她的魅力所迷醉,比如塔尔南面顿家那对双胞胎兄弟,就正是如此。她脸上鲜明地糅杂着两种物质,一种是来自母方的纤细,一种是来自父系的粗犷。她母亲出身于法国的海岸贵族之家,父亲则是肤色红润的爱尔兰后裔。她的脸庞特别引人注目,尖尖的下巴,方方的牙床,一双浅绿色纯净眸子,眼角微微翘起,长长的睫毛根根挺直,浓黑的眉毛成两条斜线,挂在木兰花般的白皙肌肤上-那是南方女人极为珍爱的玉肤,出门时要用面纱,软帽和手套保护起来,不让佐治亚州的灼热阳光把它晒黑。
5 简宗译本
郝思佳小姐长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极有魅力,这使男人们见了她常常被迷着,汤家那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如此。在这位小姐的脸上显露着混血儿的两种物质:一种是其母亲传给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赋予她的豪爽。这缘于其母是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父亲是一位皮肤黝深的爱尔兰人,因此遗传给她的质地未免有些欠协调,但她有一张让人一见就着迷的脸蛋,尖尖的下巴颏儿,方方的牙床骨。她的眼睛是通体的淡绿色,绝无一丝儿茶褐色的杂质,周围竖着一圈儿粗黑的睫毛,眼角有点微微上翘,上面斜竖着的是两撇浓黑的蛾眉,在她那木兰花一样洁白的皮肤上勾勒出两条非常惹眼的斜线。她那一身好皮肤,也正是南方女人最引人自豪的,谁要是长了这样一身好皮肤,就得拿帽子,面具,手套之类小心翼翼地保护,以免让那灼热的阳光晒黑。
本文选自《北外网院》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 Collapse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English to Chinese + ...
David Shen wrote:
If Hollywood had a new movie debuted this month in the USA, Shanghai would have it next month in Chinese. Although I am not a Shanghainese, but this, as I understand, is part of what the residents of the city are referring to when they say "老上海".
老沈:
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根据上面我提到的“傅译版《飘》——不可复制的惊艳”一文,Gone With The Wind 这部电影也是于1940年在上海首映。在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远比香港发达。香港只是在1949年之后,才取代了上海的地位。不过,无论现在或将来,上海恐怕难以取代香港的地位。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一点。
上海老电影怀旧之旅(上)(附图)
http://www.archives.sh.cn/shjy/scbq/201203/t20120313_6004.html
此文中提到的维多利亚影戏院(后来的虹口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在南京路)都在当时的英租界,国泰大戏院(淮海中路)、南京大戏院(后为上海音乐厅)都在当时的法租界。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是1941年12月8日,紧随珍珠港事变之后。在此之前,尽管战争阴云密布,上海各租界里富人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却一切照旧。其中国泰大戏院就是你所说的国泰电影院,离我老家(同在淮海中路)步行只需约20分钟。
朱曾汶:谈好莱坞电影在老上海的岁月
https://cul.qq.com/a/20130613/011867.htm
朱曾汶在文中提到,“那时的影片译名不像今天那样根据原名直译即可,字数再多也无妨,而是偏重四个字头的,要典雅大方,有文艺味儿。如《马革裹尸》《鸳梦重温》《翠堤春晓》等等。” 后面他还提到《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美国电影。因此,有可能 Gone With The Wind 电影片名就是《乱世佳人》。但是,江青在接见美国外宾时,却口口声声说《飘》。作为一个30年代上海的电影演员,江青热衷于美国电影毫不令人奇怪。
江青会见友协外宾维特克聊最爱电影明星(此文作者张颖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系原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的夫人)
http://history.sina.com.cn/bk/wgs/2013-12-30/130066487.shtml
宴会进行得非常热烈,江青又谈到美国电影《飘》。
江青:“这个女作家了不起,从小说到电影都是第一流的。中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吗?喏,我看过大概有十遍了,每看一遍都很感动。”
无论是《飘》还是《乱世佳人》、小说还是电影,1949年之后在中国大陆都属于禁书和禁片,与我们普通老百姓无缘。在文革结束之前,只有江青那样的特权阶层才能随心所欲地欣赏。我就是在文革后江青被批判时,才第一次听说《飘》。
[Edited at 2020-06-23 18:26 GMT] | |
|
|
ysu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English to Chinese + ... 民國29年(1940年)6月18日上海大華戲院首映「亂世佳人」 | Jun 22, 2020 |
David Lin wrote:
Wikipedia 記載 Gone with the Wind 於 1940 年 10 月 29 日在英屬香港首映時,已用《亂世佳人》為片名。看來有可能是先有戲名,才有小說的譯名 《飄》吧。
民國29年上海大華戲院首映「亂世佳人」,還舉辦猜謎贈獎活動。 圖/翻攝自申報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0/4046820
話說「亂世佳人」第一次出現在華人區,是抗戰時期的「孤島」上海,開張才半年的大華戲院,專門放映米高梅的強片,在29年6月18日的晚場8點起首度映演這部曠世鉅作,因為太過轟動,足足上演了一個多月、到8月初才下片,這在當時的外片來說,是空前未有的驚人佳績。「亂世佳人」光臨華人區距離在美國上映也才隔了半年,算是相當快速,上海的觀眾也給予熱情支持。同年的10月下旬,「亂世佳人」在香港的皇后、平安兩家戲院上映,賣座熱潮不比上海遜色
「不看亂世佳人,辜負一生一世」
[Edited at 2020-06-22 23:24 GMT] | | |
David Shen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7:43 English to Chinese + ... Old Hong Kong vs. Old Shanghai (II) | Jun 23, 2020 |
ysun wrote: ...
「不看亂世佳人,辜負一生一世」
首先,不知当时‘申報’上的这句话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呢,还是本来就是中文广告。如是翻译过来的,我会这样译: “不看亂世佳人,辜負来世今生。” 没看过的,今生肯定是辜負了;不但如此,来世也辜負一半了,因为先到那里的人都看过《亂世佳人》,就你不知道。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言归正传:
ysun wrote: ...
此文中提到的维多利亚影戏院(后来的虹口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在南京路)都在当时的英租界,国泰大戏院(淮海中路)、南京大戏院(后为上海音乐厅)都在当时的法租界。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是1941年12月8日,紧随珍珠港事变之后。在此之前,尽管战争阴云密布,上海各租界里富人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却一切照旧。其中国泰大戏院就是你所说的国泰电影院,离我老家(同在淮海中路)步行只需约20分钟。
《老上海之魅力,够让香港吃力》
1 先听奶奶讲革命,2 后听好婆讲电影。
3 两个都是老太婆,4 念的不是一本经。
D.S.2020.0623.a
Notes: 1. early 1970s, 2. early 1980s, 3. 我没打错,就叫“好”婆, 4. 同一社会两种人。
老孙,
所有注解,是留给万一不懂上海话的读者的。你就用不着了。
上海到杭州的铁路叫沪杭线,这条铁路可能属于全国最短的客运线之一,全程还不足200公里。在中间这一段杭嘉湖平原上长大的我对东西两端这两个大城市的了解极为不平衡。因为小时候跟大人们出门总是往西湖边去。上大学前杭州就已经去过无数次,而上海则要等到我毕业了自己有钱了,可以做主了才第一次踏上去大上海的车,并在那里度过了第一个圣诞节。我不清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别的城市是否也有庆祝圣诞的活动,但杭州是没有的。在不少上海人眼里杭州人都被当成“乡下人”,而我这种小地方来的十足的乡巴佬,第一次去上海可真是开了眼界了。别的不说,比如英语系都毕业了,还从来没看到过 butter;第一次品尝到这种上海人叫“黄油”的东西,只觉得味道很好吃却不知为何物,看到了小包装上的英文,才将食物和早已学过的单词联系起来。你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啊,动辄三、五句话就夹半句英文。当时这种现象只有上海才有。
我上一帖中说的曾听过上海的一位老影迷讲老上海的掌故,决非“空穴来风”,这位老太太就是我的英文老师的母亲。后来我到交大进修时,常常往老师家里跑,就跟他们家人混得很熟。老太太绍兴人,喜欢越剧也喜欢电影。他家住富民路小洋楼,出门左转五十步是巨鹿路(离林立果那个俱乐部不远),右转五十步就是杜月笙的豪宅。再拐个弯是淮海中路。周末我常去那一带逛,因为那些书店、西餐社等跟杭州的气氛不一样,许多东西是我从没看到过的。更别说“乡下浓汤”“煎牛排”,甜点等五花八门的西餐。那些旧书店里在卖的“旧社会”里幸存下来的书和画册,更让我觉得是发现了宝库了。后悔自己离上海这么近却没早点来。当然后来发现真正的宝库是在当时的九江路、黄陂路之间有家上海古旧书店,不光是中文古籍,楼上楼下还有各种外文的书籍,此乃后话。
尽管我初次看到时的上海已经“胭粉退净”,跟它的全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一个外地人眼里它却处处风韵犹存。某些气质是在别的城市看不到的。就说那个年久失修的“国泰电影院”(我至少去看过三次电影,看的什么忘了),总感觉得其建筑里里外外都很特别:既非希腊、又非罗马,也不像任何欧洲传统。后来才知道它的建筑风格就是1920-1930年代风靡美国的“Art Deco”,即处于上升时期的美国新贵们追求的简洁而不失优雅的“装饰派艺术”风格。尽管起源于法国并受德国的包豪斯影响,这种风格真正大行其道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设计、日用工艺美术而完美绽放则是在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而上海能在40年代初就建造起一整幢的公共建筑,可见它当时的思潮是何等前卫!
这种建筑你曾经住过的南加州比较多,比如你上次提到的 Huntington Library 应该就属这种风格,还有洛杉矶城里不少地标性大楼。因为1900-1950这半个世纪美国的新生力量和富豪们的目的地是南加州,不再像上半个世纪的1850-1900年间做黄金梦的和斯坦福等赚饱了的都是往北加州的旧金山去的。
我虽然对上海并不熟悉,要提老上海的魅力,可讲的有很多。让我有所顾虑的是大谈特谈对其他地方来的同仁不公,因为我很相信各地都有其优秀之处,只是我们不知道。谈这些和出门旅游一样,是为了求知。有的东西不说始终没人注意。但我同意你的判断:即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比香港发达。
The Eastern Columbia Building, LA © Highrise.com
这幢洛杉矶市中心的 Art Deco 建筑现在常年有房出租的,楼上买一整套房也比旧金山买个小破屋便宜,大约七八十万。谁想跟“海盗”做邻居的,好莱坞男星 Johnny Depp 就住在上面。就怕你晚上进门会吓着。
[Edited at 2020-06-23 19:53 GMT] | | |
wherestip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19:43 Chinese to English + ...
Yueyin,
"乱世佳人" 这个影片名字以前在国内听说过,倒是 "飘" 没有什么印象。 好像还是到美国以后才见到 "飘 "这个译法的,或许就是通过这个论坛 ...
不记得在翻译处看这部电影大家是如何称呼的了,很可能用的是英文名字。确实是,’78年底 '79年初国内还没开放,放映这类电影还仍是"内部参考"。 | | |
Pages in topi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 |